[1] |
陈卫. 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三孩政策: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21(5):25-35.
|
[2] |
郑秉文. 从“高龄少子”到“全面二孩”:人口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人口转变”的国际比较[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24-35.
|
[3] |
张翼. “三孩生育”政策与未来生育率变化趋势[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4):30-36.
|
[4] |
杨舸.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37-49.
|
[5] |
宋健, 张晓倩. 从人口转变到家庭转变:一种理论分析思路[J]. 探索与争鸣, 2021(1):129-136+180.
|
[6] |
杨菊华. 从“一个不少”到“三个正好”:中国生育政策的流变逻辑[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2(5):64-73.
|
[7] |
任远. 生育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低生育率社会的生育服务支持[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162-170.
|
[8] |
於嘉, 谢宇. 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J]. 人口研究, 2019(5):3-16.
|
[9] |
郑真真. 从全球人口变化看中国人口负增长[J]. 人口研究, 2023(2):3-10.
|
[10] |
吴帆, 李建民. 中国面临生育危机风险的三个信号:低生育率、低生育意愿和生育赤字[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61-68.
|
[11] |
王广州, 王军.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公共政策应对[J]. China economist, 2021(1):78-107.
|
[12] |
翟振武, 李姝婧. 把握生育新态势建立整体性生育支持政策体系[J]. 人口研究, 2022(6):10-16.
|
[13] |
张现苓, 翟振武, 陶涛. 中国人口负增长:现状、未来与特征[J]. 人口研究, 2020(3):3-20.
|
[14] |
邓进, 尹德挺. 新中国70年生育政策的环境变迁与目标演进[J]. 人口与健康, 2019(9):40-45.
|
[15] |
沈澈, 王玲. 互动式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育政策与生育保障的演进及展望[J]. 社会保障研究, 2019(6):27-36.
|
[16] |
茅倬彦, 罗志华. 加快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J]. 妇女研究论丛, 2023(2):17-24.
|
[17] |
房莉杰, 陈慧玲. 平衡工作与家庭:家庭生育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J]. 人口学刊, 2021(2):86-97.
|
[18] |
鲁全. 中国的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生育支持政策研究[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1(5):93-99.
|
[19] |
张洋, 李灵春. 生育支持政策何以有效:性别平等视角下的27国生育支持政策组合与生育率反弹[J]. 人口研究, 2023(4):3-19.
|
[20] |
于萌. 生育支持政策何以有效?:基于政策工具与目标匹配的视角[J]. 浙江学刊, 2023(1):117-126.
|
[21] |
马珺. 加快构建中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于现有实践与文献的思考[J]. 国际税收, 2022(4):3-11.
|
[22] |
满小欧, 杨扬. “三孩”背景下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政策工具与生育友好的双重分析框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88-95.
DOI
|
[23] |
刘鸿雁, 王晖. 生育支持政策与鼓励生育政策的涵义探析[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1):8-11.
|
[24] |
刘卓, 王学义. 生育变迁:1949-2019年中国生育影响因素研究[J]. 西北人口, 2021(1):107-116.
|
[25] |
任远. 当前生育政策继续变革和调整完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91-104.
|
[26] |
穆光宗, 林进龙. 论生育友好型社会:内生性低生育阶段的风险与治理[J]. 探索与争鸣, 2021(7):56-69+178.
|
[27] |
穆光宗. 三孩政策与中国人口生育的优化:背景、前景和愿景[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4):65-77.
|
[28] |
王广州, 王军. 中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变化研究[J]. 社会发展研究, 2019(1):1-20+242.
|
[29] |
陈友华, 孙永健. 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认知偏误与政策偏差[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7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