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J].经济研究,2000(10):46-54. [2]马海涛,吕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4(2):12-17. [3]刘尚希,等.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测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8):3-58. [4]杨聪杰.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国际经验借鉴[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6):49-51. [5]马金华.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1(4):90-94. [6]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7]高培勇.“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收支规模[J].经济研究参考,2011(3):30-46. [8]时红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再讨论[J].银行家,2010(3):10-17. [9]徐建国,张勋.中国政府债务的状况、投向和风险分析[J].南方经济,2013(1):14-34. [10]高旭东,刘勇.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3. [11]贾康,竹林,孙洁.PPP模式在中国的探索效应与实践[J].经济导刊,2015(1):34-39. [12]欧纯智,贾康.以PPP创新破解基本公共服务筹资融资掣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4):85-94. [13]张同功.新常态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9):134-143. [14]刘立峰.PPP的作用、问题及风险防范[J].宏观经济管理,2015(5):60-62. [15]王天义.全球化视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PPP标准:中国的选择[J].改革,2016(2):21-36. [16]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改革,2015(1):78-89. [17]陈志敏,张明,司丹.中国的PPP实践: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J].国际经济评论,2015(4):68-84. [18]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 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82-95. [19]李克桥,冉希.规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6(40):34-39. [20]赖丹馨,费方域.公私合作制(PPP)的效率:一个综述[J].经济学家,2010(7):97-104. [21]徐文軻.中国的政府债务可持续吗?——基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维度[J].投资研究,2016(6):97-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