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erbert A.Simon.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62(6):467-482. [2]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周国荣,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傅钧文.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保持及其新的解释[J].世界经济研究,2006(3):27-33. [5]郭奕阳,袁欢琦,陆嘉嘉,屈喜凤,谢卫红.产品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制造柔性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6(14):131-138. [6]杨瑾,孟艳梅.产品模块化对中国航空高端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技术经济,2016(1):9-15. [7]李海舰,周霄雪.产品十化:重构企业竞争新优势[J].经济管理,2017(10):33-43. [8]Sancherz R,Mahoney J T.Modularity, Flexibili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S1): 63-76. [9]苏静,娄朝晖.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效率分析——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99-201. [10]胡晓鹏.产品模块化:动因、机理与系统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7(12):94-101. [11]李晓华.模块化、模块再整合与产业格局的重构——以“山寨”手机的崛起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7):136-145. [12]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4):508-518. [13]曹虹剑,张建英,刘丹.模块化分工、协同与技术创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7):100-110. [14]曹虹剑,贺正楚,熊勇清.模块化、产业标准与创新驱动发展——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6(10):16-33. [15]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38-44. [16]张倩男.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基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与纺织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63-66. [17]梁威,刘满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分异[J].经济地理,2017(4):117-126. [18]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54-58. [19]董树功.协同与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有效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3(2):71-75. [20]刘满凤,李昕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计量验证——基于生产函数角度[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4):14-23. [21]吴晓波,裴珍珍.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50-52. [22]綦良群,毛雨.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性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2):51-55. [23]李少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基于省际空间计量模型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2):25-32. [24]高志刚.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5]Schilling M.A..Toward a General Modular Systems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terfirm Product Modular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312-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