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
    高铁开通对我国县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朱文涛, 游文慧, 李宏
    2024 (6):  5-17.  doi: 10.16716/j.cnki.65-1030/f.2024.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979KB) ( )  

    文章借助高铁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03—2020年我国1120个县域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高铁开通对县域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降低县域碳排放水平;高铁开通对县域碳减排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高铁对省会城市下辖县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且高铁对县域碳减排的正向影响会随着与中心城市距离的拉大而逐渐减小,相较于非百强县和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域,高铁对百强县和人口大县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高铁主要通过促进沿线县域的经济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市场潜力提升等作用渠道降低县域碳排放,高铁对于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应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铁向更多县级地区延伸,同时加强县级地区与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冉启英, 蒙玉鑫
    2024 (6):  18-28.  doi: 10.16716/j.cnki.65-1030/f.2024.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912KB) ( )  

    在“双碳”目标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5—2021年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在此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绿色金融能够负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在西部地区的减排效应不显著;在东部地区,绿色金融能够显著负向调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碳排放之间的倒“U”形关系,该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基于此,今后应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应和绿色金融对其的赋能作用,为我国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区域协同耦合研究
    郭洋, 胡茂林, 龚刚强
    2024 (6):  29-39.  doi: 10.16716/j.cnki.65-1030/f.2024.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2627KB) ( )  

    在“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协同耦合发展是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2012—2022年我国29个省份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协同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协同耦合水平和发展速度在全国呈现为东高西低、东快西慢的格局;从区域间差异来看,东部地区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协同耦合水平同其他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空间相关关系来看,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协同耦合的空间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但高-高集聚的相互促进型区域偏少,大部分为低-低集聚区域或并未产生良好空间效应的低-高集聚、高-低集聚区域。基于此,今后应强化区域空间治理,打通金融与科技传导渠道,提升中心区域辐射能力,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协同耦合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赵向豪, 刘亚茹, 孙培蕾
    2024 (6):  40-48.  doi: 10.16716/j.cnki.65-1030/f.2024.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880KB) ( )  

    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形态,数字经济发展改变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重,使传统就业结构发生改变。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从学历层面与产业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优化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更换核心解释变量度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从学历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显著,对东北和西部地区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有限;从产业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对四大板块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均显著。今后应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优化就业结构的作用,落实劳动力转移的保障措施,提高数字经济产业的劳动力福利水平;加大数字经济专业在高校学科专业中的设置力度,持续拓宽劳动力提升学历的渠道;因地制宜,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帮扶与合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下的就业与就业促进政策——基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视角
    苏来曼·斯拉木, 肖涵月
    2024 (6):  49-56.  doi: 10.16716/j.cnki.65-1030/f.2024.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799KB) ( )  

    文章基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对数字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解释数字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就业极化、非正规化以及空间极化效应,阐释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会提升资本有机构成进而导致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但不会导致总量性失业;数字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特征和提升路径导致了新的就业现象。基于此,应以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为基础,以分工为导向设计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就业促进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司治理
    数字化水平提升与企业创新——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凌江, 高文文, 王汀丝
    2024 (6):  57-67.  doi: 10.16716/j.cnki.65-1030/f.2024.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854KB) ( )  

    实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释放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生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还有助于整合创新资源,加速创新进程。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带来的创新产出存在滞后性;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在不同规模、不同产权、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在数字化进程中表现出了更为显著的创新增长。基于此,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政策,鼓励企业加速数字化进程,根据企业异质性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扶持政策,完善政策外部环境和配套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家庭平衡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女性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徐燕, 赵东东, 张瑞娟
    2024 (6):  68-78.  doi: 10.16716/j.cnki.65-1030/f.2024.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1075KB) ( )  

    文章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对273名科技企业中女性知识型员工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工作-家庭平衡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女性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平衡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女性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繁荣在其中具有中介作用;时间领导正向调节工作-家庭平衡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工作繁荣之间的关系,并对工作繁荣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工作-家庭平衡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各维度的作用效果在不同婚姻家庭状况女性知识型员工群体间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文章研究结论为组织关心女性知识型员工工作和家庭情况,通过工作-家庭平衡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升女性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提供了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