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0(2):16-22. [2]杜辉.新型城市化中质量递升战略 [J].改革与开放,2002,11(2):28-29. [3]王新越,秦素贞,吴宁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69-75. [4]张许颖,黄匡时.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标和政策框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280-283. [5]姚士谋,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6]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20(3):13-20. [7]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36(9):72-78. [8]沈宏超,洪功翔.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3):413-418. [9]梁振民,陈才,刘继生,梅林.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层级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8):926-933. [10]贾琦,运迎霞.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3):8-12. [11]杨璐璐.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68-75. [12]程莉,周宗社.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与互动关系研究[J].理论月刊,2014,30(1):119-122. [13]崔许锋.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性与空间差异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63-72. [14]李涛,廖和平,杨伟,庄伟,时仅.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J].经济地理,2015,35(5):65-71. [15]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7):23-27. [16]闵海龙,胡青江.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4(2):100-104. [17]王毅,丁正山,余茂军,等.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研究, 2015,34(1):97-108. [18]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等.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31-36. [19]张卫民,安景文,韩朝.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中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20(7):115-118. [20]陶晓燕,章仁俊,徐辉,等.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38-41. [21]李明秋,郎学彬.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25(12):182-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