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树华,顾丽敏.区域现代化的动力因素与作用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18(6):14-19+42. [2] 梁任敏,蒙昱竹,李振东.经济地理重塑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17(1):74-82. [3] 杨子荣,代军勋,葛伟,陶铸.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6):53-60+124. [4] 刘瑞娜,王勇.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命运共同体”环境下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5(1):83-87. [5] 张秦,李笑春.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8-21. [6] 齐绍平,张婧.区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求索,2013(2):230-232. [7] 刘志彪,陈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价值与动力机制[J].改革,2018(12):65-71. [8] 王小明. 外生动力视角下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7(6):30-34. [9] 张可云,蔡之兵.全球化4.0、区域协调发展4.0与工业4.0——“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内在本质与关键动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7-92. [10] 张捷,张媛媛.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广东省为例[J].学术研究,2011(7):75-80+159. [11] 张鸿雁. 被长三角结构空洞化的南京城市定位批判研究与建构——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雷同化纠谬与创新[J].中国名城,2011(3):11-19. [12] 李孟顺. 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兼论城市特色扩张[J].城市,2002(4):19-22. [13] 张可云. 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国发展观察,2007(3):26-27. [14] 蔡之兵,张可云.空间布局、地方竞争与区域协调——新中国70年空间战略转变历程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科学的启示[J].人文杂志,2019(12):11-20. [15] 蔡之兵,张可云.区域关系视角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河北学刊,2018(1):127-132. [16] 孔令乾,付德申,陈嘉浩.城市行政级别、城市规模与城市生产效率[J].华东经济管理,2019(7):68-77. [17] 蔡之兵. 基点线面体:大国空间经济格局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江淮论坛,2017(5):51-59. [18] 张可云,蔡之兵.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内涵、影响机理及其疏解思路[J].河北学刊,2015(3):116-123. [19] 张可云,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J].河北学刊,2014(6):101-105. [20] 张可云. 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内容与创新方向[J].区域经济评论,2019(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