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耀峰,梁雪松,李君轶,白凯.跨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研究[J].开发研究,2006,(2):67~70. [2]刘德云,吕斌.跨界城市旅游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J].城市问题,2009,(3):34~41. [3]李文兵,南宇.论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1):196~200. [4]杨芳,方旭红.我国边境旅游安全问题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9):87~91. [5]王辉,杨兆萍.跨国旅游合作驱动因素研究——以新疆为例[A].《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北京联合大学,2011. [6]与及.中国与中亚旅游合作方兴未艾[J].中亚信息,2013,Z1:31. [7]李英花,崔哲浩.图们江区域边境旅游合作的现状与展望[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35. [8]陈雪婷,陈才,徐淑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2,(3):152~159. [9]裴冬兰.东北亚区域旅游开发合作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 [10]陈昕.“桥头堡”战略视阈下的云南对外旅游合作研究[J].管理世界,2013,(5):184~185. [11]普拉提·莫合塔尔,海米提·依米提.我国西部边境的跨国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旅游合作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1):136~141. [12]马耀峰.发展旅游与改善民生[J].旅游学刊,2010,(9):5~6. [13]邱海莲,由亚男.中哈边境旅游廊道构建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40~44. [14]任伟.“两廊一圈”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5. [15]徐功丽.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3. [16]王文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与中亚旅游一体化可行性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7~70. [17]杨恕,王琰.论SCO的地缘政治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9~55. [18]段秀芳.中亚国家市场潜力分析——以我国新疆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8):48~54. [19]熊关.中亚五国旅游业现状、潜力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市场,2008,(9):12~13. [20]熊关.中亚五国旅游业的现状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4):48. |